猪圆环病毒2型(PCV-2)是1991年加拿大的Harding J和Clark E等学者最早发现,1996年暴发该病,此后在美国、西班牙、英国、丹麦、德国、荷兰、比利时、立陶宛、奥地利和意大利发生,近年来在日本、韩国、泰国、捷克、墨西哥、匈牙利、中国发生和流行。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的主要病原是PCV-2,此外,猪皮炎与肾炎综合征、增生性坏死性肺炎、猪呼吸道综合征、繁殖障碍、先天性颤抖等疫病都与PCV-2相关联。从1969年以后存档的猪血清中检测出PCV-2抗体,表明40年前该病毒就在猪群中存在。
猪圆环病毒病(PCVD)已呈世界性分布,对养猪业造成了严重影响。自2000年以来,在欧洲至少使800万头猪死亡,据估计,该病在欧盟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6亿欧元,在美国的影响仅次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估算每年损失约5亿美元。
在我国,郎洪武等采集来自北京、河北、山东、天津、江西、吉林、河南等7省市22个猪群的559份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结果20日龄未断奶仔猪、1-2月龄断奶仔猪、后备母猪和经产母猪的总阳性率为42.9%,表明以PCV-2病原为主而导致的PMWS病在我国较为普遍。
1 病原
1982年,德国人Tischer命名为猪圆环病毒(PCV),1995年列为圆环病毒科。该病毒为无囊膜的二十面体,单股环状DNA,大小约4~26.5nm,可在猪源细胞上复制。主要存在于淋巴结、骨髓、血液中。该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pH3的环境中很长时间不被灭活,对氯仿不敏感,在56℃或70℃处理一段时间不被灭活,不凝集牛、羊、猪、鸡等动物和人的红细胞。目前将圆环病毒分为不致病的圆环病毒1型(PCV-1)和致病的圆环病毒2型(PCV-2)。
2 流行病学
猪是圆环病毒(PCV)的自然宿主。目前未发现对牛、山羊、绵羊、马、狗、猫、老鼠和人类有感染的证据。
PCV-1对猪无致病性,但能产生抗体,给2、9月龄猪接种PCV-1不会引起猪只的任何临床症状,但在猪只的脾脏、淋巴结、肺脏中存在大量的病毒。
PCV-2对猪有较强的易感性,可经口腔、呼吸道感染不同年龄的猪。怀孕母猪感染后,可经胎盘垂直传播感染仔猪。公猪感染后也可经精液排出病毒。育肥猪场的大多数猪在2~4月龄时对PCV-2血清转阳,说明猪之间的水平传播非常明显。感染21日~71日的猪血液和组织中存在PCV-2病毒;检测22周龄猪血清中有PCV-2核酸,说明感染猪不管有无临床症状都可能发生持续感染。
3 临床症状
猪圆环病毒病(PCVD) 的临床症状,与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猪皮炎与肾炎综合征(PDNS)、PCV-2相关性繁殖障碍等疫病有关,分述如下:
3.1 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
主要是2~4月龄(1月龄~6月龄)的猪发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与猪场的类型、生产管理模式等因素相关。一般发病率在4%~30%(个别高达50%~60%),病死率为70%~80%,死亡率因猪场不同在4%~20%之间。临床表现:生长不良或停滞、呼吸困难、淋巴结肿大、腹泻、皮肤苍白、黄疸,有时有咳嗽、发热、中枢神经障碍、突然死亡。
3.2 猪皮炎与肾炎综合征(PDNS)
该病通常发生在保育和生长期的猪,成年猪散发。3月龄及以上的猪发病后病死率达100%,而1.5月龄和3月龄的病死率为50%。急性病例在临床出现症状后几天内死亡。临床表现:皮肤发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隆起,呈现红色或紫色中央为黑色的丘疹,丘疹常融合成带状或班块状,随后发展成黑色结痂。病灶通常在后躯、后肢和腹部,有时亦扩展到胸肋和耳。发病较轻的猪体温正常、行为无异、常可在7日~10日自动康复,发病严重的可表现跛行、发热、厌食、精神沉郁、俯卧、步态僵硬等。
3.3 PCV-2相关性繁殖障碍
PCV-2目前也被认为是引起繁殖障碍的病因,临床症状主要是:流产、死产、木乃伊胎增多、断奶前死亡率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