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热病是由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所致,患病猪起病快、精神差、食欲废绝、怕冷扎堆、高热(40~42℃)稽留,1~2天内波及全群。病猪全身皮肤发红,随着病情的发展。
耳部发紫,腹下及四肢末端皮肤出现紫色斑块.特别以阴道和肛门处最为明显,到后期部分病猪皮肤呈黄白色,个别猪背部皮肤毛孔有铁锈色出血.眼睑稍肿、眼结膜潮红、有眼屎或泪痕、咳嗽、呼吸困难,尿呈深黄色或浓茶色。怀孕母猪中后期出现流产、产死胎、弱胎和木乃伊胎,急性病例病程2~3天,长者可达2~3周,康复后约30%母猪不发情。
1危害性
1.1免疫抑制性疾病造成免疫失败
2006年6月,该病在多个地区暴发,至今仍不断出现。发病多以多病原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为主,发病快、死亡率高(30%~90%),临床上多见于与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猪流感等混合感染,并常继发感染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喘气病和附红细胞体病等,使病情复杂化,不仅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而且也加大了防控的难度。由于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猪流感等都是严重的免疫抑制性疾病.造成猪体免疫抑制,干扰疫苗的免疫应答,导致免疫失败,使猪抗病力低下,因此,疾病越来越多,养猪越来越难。
1.2免疫抑制性药物的滥用及发霉变质饲料造成免疫失败
某些药物(如磺胺类)、化学抗病毒药物(如病毒唑)、皮质激素等,对机体B淋巴细胞的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能显著影响细菌性和病毒性疫苗的免疫效果,尤其在免疫前后不规范地使用这些药物。可导致机体白细胞减少,从而影响免疫应答。发霉变质饲料中含有各种霉菌毒素.可引起肝细胞的变性和坏死.淋巴结出血、水肿,严重破坏机体的免疫器官。造成机体的免疫抑制,而引起免疫失败。由此可见,免疫抑制对当前养猪业的防控已构成很大的威胁,严重危害了养猪业的发展,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1.3病死猪处理不当
当前高热病在猪群中持续发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带毒、带菌猪的互相传播。个别猪场为了降低风险,减少经济损失,只要发现猪只有高热病的征兆,不论大猪小猪就立即推出市场,个别养殖户购回小猪后在本场饲养,致使病毒、病菌不断传播扩散。更有个别私宰商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将病死猪私宰后批发销售,致使病毒、细菌不断反复交替,呈恶性循环感染。如果病毒、细菌长期存在,持续性感染,必将严重危害猪群的健康生长.阻碍养猪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对养猪业造成潜在的危害性。
2防控与对策
2.1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
严格执行各项兽医卫生制度.认真实行全进全出的养猪生产模式.保持猪舍的干燥、清洁、卫生和空气流通,落实各项生物安全措施。降低各种应激因素.减少不利因素对猪只的危害,以阻断病原体在猪群中的交叉传播。猪场严禁饲养犬、猫及禽类等动物,驱赶鸟类,定期灭蚊、灭蝇。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防止猪只霉菌毒素中毒,免疫力降低。适当增加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供给。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与吸收率.有利提高猪体抗病力及免疫力。定期做好猪群的药物保健工作,仔猪每吨饲料中添加80%枝原净l00g、强力霉
素150g、扶本康600g、转移肽(或转移因子)400g、黄芪多糖粉l000g、柴胡粉2000g,断奶前5天及断奶后5天连续使用:保育猪每吨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200g、15%金霉素600g、转移肽(或转移因子)500g、黄芪多糖粉1500g、板蓝根粉3000g、连用7~10天;育肥猪及后备种猪每吨饲料中添加强力霉素200g、阿莫西林200g、干扰肽(或转移因子)500g、板蓝根粉400%、连用7~10天;种猪每吨饲料添加5%爱乐新800g、阿莫西林200g、黄芪多糖粉l000g、板蓝根粉4000g、连用7—10天。平时,饲料中添加药物保健可每月进行1次,高热病多发期可每月进行2次。高热综合征一般都有“发于病毒、死于细菌”的特点.对高热病预防有效方法就是对猪群的多种细菌定期清除。
2.2加强隔离消毒工作
严格人员出入场制度,运输车辆和人员均需经过严格的消毒才能进入猪场。工作人员进场时,必须经过更衣、换鞋、紫外线消毒,消毒水冼手后通过消毒池才可进入。猪场常规带猪消毒2次/周,场地环境消毒2次/月.每幢猪舍出入口设消毒池,避免交叉感染,只有抓好严格的消毒制度,才能有效地控制疾病的发生。
严禁买卖与食用病死猪只,病死猪要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发现病死猪要立即隔离消毒,并进行实验室诊断,找出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2.3做好免疫预防
猪瘟免疫到位的猪场,发生高热病的概率很低、症状轻、死亡率低、治疗效果好,所以猪瘟病毒在高热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协同作用。在做好猪瘟免疫的同时,要做好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免疫接种。
蓝耳病的免疫用灭活苗,仔猪20~25日龄首免,肌肉注射,lmL/头;60~65日龄二免,肌肉注射,2mL/头;育肥猪出栏后不再注苗:后备猪配种前10天加强免疫1次,肌肉注射,3mL/次:母猪配种前l0天,及以后每4个月(包括种公猪)免疫l次,肌肉注射.4mL/次。
细小病毒灭活苗,后备种猪配种前1个月首免,产仔后15天与下胎产仔后15天各免疫l次、肌肉注射,2mL/次,以后可不再进行免疫。
其它的免疫接种可根据各场具体情况而实施。
免疫接种时.配合使用猪用转移因子或信康肽(免疫增强剂),仔猪0.3mL/次、中猪0.6mL/次、大猪lmL/次,或用黄芪多糖等(与弱毒活苗合用时,可混合肌肉注射,与灭活苗(油乳剂苗)合用时,则分别注射,能有效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降低免疫抑制性疾病引起的免疫麻痹与免疫耐受,还可诱发机体产生细胞因子,减少应激反应的发生,增强猪只的抗病力。
2.4及时做好药物治疗
选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药物,如黄芪多糖、维生素C、维生素E、转移因子等,并结合肌肉注射柴胡(或清开灵)注射液,0.2mL/kg体重,猪用白细胞干扰素和转移因子,每25kg体重lmL,混合肌注,头孢拉定2mg/kg体重,每天1次,连用3~5天,重症时剂量加倍。中草药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如金银花、板蓝根、鱼腥草、黄莲、黄柏、蒲公英、灯心草等,凡清热解毒类中草药对治疗和稳定本病病情都有较好的作用。中草药投药有二种方式.一是煎汁饮水,重症病例可直接灌服:二是制剂肌肉注射,如板蓝根、鱼腥草、穿心莲、双黄莲注射液等。饲料中按上述添加平常的保健药物量.并适当补充能量和电解质,即在饮水中添加葡萄糖、电解多维、黄芪多糖等。退热针应尽量使用柴胡等中草药制剂。该病发展快,一旦进入中后期治疗效果往往不理想,因此,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本病易复发,所以治疗时要坚持用药,待本病恢复正常并稳定3天后再停药。
3讨论与体会
3.1病后紧急注射疫苗的猪场,病死率通常会大幅上升。注射疫苗与未注射疫苗的死亡率差异很大,越是在发病早期使用疫苗,死亡率越高。西药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导致死亡率上升,抗生素和驱虫药对本病疗效不明显,使用退热药物后部分猪出现好转,但很快复发.以磺胺类药物治疗为主的生猪死亡率明显上升。有个别猪场停喂饲料并给猪只大量新鲜芭蕉叶等中草药,令其自由采食,对皮肤发红、发热的猪只.使用清热解毒中草药治疗.配合饲喂易消化的流质食物,对高热病有一定疗效,特别在早期使用,效果显著,这与施仁波、周之军等的报道基本一致。高热病由于病因复杂、病原不明。有些猪场在治疗时长期超剂量滥用药物治疗。特别是磺胺类药物,容易造成机体中毒,加剧病情的恶化.使死亡率升高。
3.2本病多发生于规模较小的中小型猪场,这可能与饲养管理粗放、免疫消毒不严格、选址布局不合理等因素有关。面对现时疫情复杂多变,病因不明的态势.猪场没有良好的动物防疫条件,缺乏严格的隔离、消毒等生物安全措施。而寄希望于免疫注射,认为做完免疫就不会再发生疫病了,这显然是行不通的.很多种疫病都会抑制免疫系统.造成免疫失败。发病后又没有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导致猪只抵抗力下降,使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上升。较大规模的猪场很少发生该病,这与科学选址、布局合理、管理规范有关,疫病得到了很好地预防控制。用药科学,在使用药物无效后立即停药。在治疗中对未完全康复的病猪喂服流质易消化的食物,实行少食多餐,适当喂些青饲料,并在饮水中添加萄葡糖和电解多维及黄芪多糖,使病死率明显降低.有效地控制了本病地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