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肉用短角牛
①外貌特征 肉用短角牛被毛以红色为主,有白色和红白交杂的沙毛个体,部分个体腹下或乳房部有白斑;鼻镜粉红色,眼圈色淡;皮肢细致柔软。该牛体型为典型肉用牛体型,侧望体躯为矩形,背部宽平,背腰平直,尻部宽广、丰满,股部宽而多肉。体躯各部位结合良好,头短,额宽平;角短细、向下稍弯,角呈蜡黄色或白色,角尖部力黑色,颈部被毛较长且多卷曲,额顶部有丛生的被毛。该牛活重:成年公牛平均900—1200千克,母牛600--700千克左右;公、母牛体高分别为136厘米和128厘米左右。
②生产性能 早熟性好,肉用性能突出,利用粗饲料能力强,增重快,产肉多,肉质细嫩。17月龄活重可达500千克,屠宰率为65%以上。大理石纹好,但脂肪沉积不够理想。
二、兼用型短角牛
①外貌特征 基本上与肉用短角牛一致,不同的是其乳用特征较为明显,乳房发达,后躯较好,整个体格电较大。
②生产性能 泌乳量平均为3000—4000千克;乳脂率3.5%一3.7%,在我国吉林省通榆县繁育了约40年的短角牛,第一泌乳期泌乳平均2537.1千克;以后各泌乳期泌乳量平均为2826—3819千克。其肉用性能与肉用短角牛相似。
③与我国黄牛杂效果 短角牛是世界上分布很广泛的品种。我国自1920年前后到新中国成立后,曾多次引入,在东北、内蒙古等地改良当地黄牛,普遍反映杂种牛毛色紫红、体型改善、体格加大、产乳量提高,杂种优势明显。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育成的乳肉兼用型新品种——草原红牛,就是用乳用短角牛同吉林、河北和内蒙古等地的七种黄牛杂交而选育成的。其乳肉性能都取得全面提高,表现出了很好的杂交改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