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造成猪场重大损失的真正元凶
这两年来的猪病状况表明,无论是令人谈虎色变的“无名高热”说,还是受到各方高度关注的“高致病性‘蓝耳病’”说,都无法令业界心悦诚服,无论是疫苗的研发生产过程,还是其使用效果,都存在众多令人疑惑之因素,甚至常见事与愿违的效果。
众所周知,不但在中国大陆,甚至大半个亚洲(笔者对日本情况缺乏了解)的猪场,已鲜见未遭“蓝耳病毒”感染者,亦相信随处可获各种类型的“变异株”(笔者约一年前的推论已被多个实验室证实),但并非所有猪场都发病或同时发病,发病的猪场也并非表现出相似的临床症状。笔者认为PRRSV并非制造各种症状的元凶,而是因损伤免疫系统而致猪群产生免疫紊乱,使其对各种免疫接种应答迟缓,抗体水平低,抗体消耗加速,对各种病原的易感性增强,潜伏病原乘虚而入出现复合或继发症状。用个不一定合适的比喻,大多数情况下,PRRSV实际上只起到一个增加“背景噪音”的作用,而并非演唱会的主角。
在复继感染相当严重的猪群中如何鉴定主导病原,绝不能只凭单一实验室技术便作出结论,流行病学、病理组织学、血清学、病原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各种方法作综合分析可能会得出更接近事实的结论,致于不同实验室对同份病料会得出差异较大判断结果的情况更应作精心考究。
综观这两年的猪病概况,笔者认为,流感和圆环病毒病可能是最直接的元凶,猪瘟则是临床常见继发性病毒感染出现机会最多的案例,伪狂犬病免疫失败(使用疫苗不当是主因)又是猪瘟呈慢性或亚急性散发的重要原因;猪副嗜血杆菌、巴氏杆菌或链球菌等继发性细菌感染是大多数临床致死案例的可见症状。
4.7 免疫紊乱乃猪病之祸根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笔者便开始关注生产上畜禽免疫紊乱的状况,并以祖国传统医学“扶元固本”的理念寻求解决方案,稍后提出畜禽免疫紊乱的四个阶段表现:第一阶段,动物表观健康,但采食量偏低,生产性能偏低,无法达到品种/品系的正常生产指标;第二阶段,对应激反应敏感,轻度感染频繁,但药物处理仍然有效;第三阶段,局部、阶段性、季节性发病严重,死淘率偏高;第四阶段,免疫功能严重缺损,任何诱因均有可能引起疫病流行。
由于感到该类问题日趋严重,在2003年12月中旬的一次养猪学术活动中,笔者不无忧虑地预言,未来五年内必有大的疫病流行。不幸言中的惨况提前在2006年初展现眼前,并至今未见受控端倪。这两年笔者在各种场合反复列举该案例,唯望业界同仁在关注疫苗接种与药物治疗之外,更多思考猪群的免疫紊乱状况,真正认识到此乃猪病之祸根所在,并在重构与恢复动物群体的非特异性主动免疫功能方面多做些符合基本原理的有益探讨。
4.8 霉菌毒素乃免疫紊乱最有效的催化剂
霉菌毒素对猪群健康的为害已是一个“常规”话题,只是这个话题愈来愈沉重,愈来愈复杂,以至于无论东西南北、春夏秋冬,只要进猪舍都几乎有一半的机会看到霉菌毒素中毒的现象。尽管五花八门的霉菌毒素“脱毒剂”之类的产品举目可见,但猪群健康受霉菌毒素损害的情况似乎有增无减。从受损频度来分析,霉菌毒素对动物免疫功能的损害可能应列在各种因素的首位,而且霉菌毒素是动物免疫紊乱最有效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