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肉价狂长,全国上演‘猪疯狂’,2008年遭遇寒冬,大家试着‘猪坚强’,2009年上半年甲型H1N1流感催生出了‘猪恐慌’。”2009年7月8日,刘永好在一场民营经济论坛上诙谐地说。
他的这一番言论无疑为丁磊、郭广昌“后起之秀”的养猪行为找到了注脚——尽管他们的运作方式各不相同,但“抄底”开始成为外界贴于他们身上的标签。看来,“猪恐慌”孕育出了“猪嗅觉”——据说猪的嗅觉非常灵敏,美国已有“警猪”出现在侦察现场。
“现在猪肉价格已开始触底反弹。”刘永好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称。而就在7月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称,我国生猪市场调控初见成效,生猪价格已连续3周回升,用来衡量养猪利润的猪粮比价在连续7周低于盈亏平衡点后,重回盈亏平衡点以上。
抄底大军中不仅仅只有首富们的身影,高盛、德意志银行等投行及国际机构继续通过曲线途径跑马圈地,本土的大中型养殖企业亦无一不想借机实现咸鱼翻身。福州富强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好希普公司)甚至在厦门产权交易网上挂出融资公告,公告中赫然称“力争成为中国养猪业海外上市第一股”。
筹码与算盘
“猪贱伤农”给了大企业和大资本规模化养猪的良机,而生产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和 “品牌至上”理念的渐入人心,猪肉一直以来刚性需求的现状或将成为明日黄花
郭广昌看到富强畜牧公司的融资公告后曾与之接洽过,但后来两者并没联姻,主要原因之一是后者的规模(年出栏约5万头生猪)与郭广昌所想仍有一定距离。最后他将绣球抛给了江西国鸿。国鸿拿到逾亿元真金白银后,并非用于上马新项目,而是用于并购江西省内及邻省的养猪企业,增加屠宰加工能力。如果说中国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规模化养猪的增长速度比不上原本的散户模式导致猪肉暴涨让人记忆犹新的话,不断刺激着人们神经的瘦肉精事件,则使得猪肉的规模生产和安全生产的全民诉求到2009年达到一个顶峰。
实际上,当下我国的生猪产能是过剩的。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今年5月存栏生猪4.53亿头,仍比正常水平高出10%左右,属于较严重的产能过剩水平。
猪呆在圈中不出栏,显然是因为卖不出好价钱。今年上半年,生猪价格在春节前上涨到13.4元/公斤后,便开始一路下行,2月份为13.2元/公斤,5月份跌到了9.7元/公斤。4个月跌去近30%,正如经济学中“谷贱伤农”的道理一样,“猪贱伤农”让普通养猪人体会得淋漓尽致,养猪界一片怨声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