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祸根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中国饲料业的发展史又一次应了这句古训。正大在中国饲料业独自领跑一段时间后,地方民营企业开始觉醒,纷纷揭竿而起,占山为王,与正大分争天下。在正大的带动下,中国饲料业尽显勃勃生机,据统计,2004年中国饲料企业的数量达1万3千多家。
渠道混乱
其实,在后起企业一波又一波的冲击中,正大依然保持资金、管理、技术、人才、品牌等方面的优势,但由于疏忽渠道的管理,造成经销商集体叛变,从而引发大溃败。渠道成为正大衰败的导火线。
一是,放任渠道泛滥发展。不控制经销商的数量,遍地开花式地发展,结果每个饲料店都有正大饲料卖;不加以选择经销商质量,似乎来者不拒,大的、小的、老实的、狡猾的,什么样的经销商都有;几乎没有任何惩罚措施整治时常发生的窜货、杀价现象;最终,导致价格体系崩溃,加速产品进入衰退期。据老的经销商说,最惨时每包(40公斤)正大猪料只赚五毛钱。难怪经销商一旦找到机会便立即倒戈。
二是,没有及时下沉网络。饲料最初的销售网络是“厂家——县、市总经销——乡镇零售点——养殖户”的模式,也称“总经销模式”。但随着市场成熟,乡镇零售点的壮大,销售网络转变成“厂家——乡镇零售点——养殖户”的模式,也称“乡镇一级点模式”。后起的民营饲料企业正是利用这一转变带来的契机,猛烈攻击正大,从而获成功。在一些地方,正大优质的乡镇二级网络几乎被掏空。而正大对这一变化竟然无动于衷,依然固守“总经销商模式”。
用人不当
相传,正大筛选高官时,有一关是“大师”看相,只有福相好的人才能当选。当然,这只是江湖传言。不过,正大在用人方面确实存在严重的问题。早些年,正大的高官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泰国人和台湾人。这些人高高在上,不懂中国国情,却爱指手划脚、瞎指挥。因此,正大长期处于“有权力的人不了解实情,了解实情的人没有权力”的异常管理状态中。这种现象直到姚民仆上任中国区总裁后,才有所改变。
2005年,当谢国民让新上任的中国区总裁姚民仆直接管理他“一生中做得最丢脸的”黑龙江正大时,姚一上任首先做的事就是把总部派到黑龙江正大来的“三个台湾人,四个泰国人统统杀掉”,然后换上了“中国户口”的李景辉,李纪虹等人出任总经理,厂长等职。结果,黑龙江正大的情况马上有很大的改善,亏损额以每个月200万元的速度在递减,到当年底的时候就不“流血”了。当时,姚民仆姚表示,正大认识到这一点还是慢了,如果再早5年来做这个事,那些民营企业成功的机会就没那么大了。
可见,在姚民仆看来,正是由于正大用人方面的不当,给民营企业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战略失误
正大之所以对变化无动于衷,之所以容忍对手一块一块地割自己的肉,之所以放任自己在饲料方面的衰退,很大程度上是由战略失误造成的。
首先,是集团总战略上的失误。正大在中国投资饲料赚到钱后,便实施多元化扩张,去做摩托(大阳摩托)、做医药(正大福瑞达)、做食品、做房产(正大广场)、做零售(易初莲花)等等;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在没有技术和资金壁垒的饲料行业里,顾此必然会失彼。
其次,是饲料战略定位的失误。失误在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定位。正大饲料定位于“高质量、高利润”。但饲料这玩意却没多高深的技术,很多民营企业同样能生产出像正大一样的“高质量”的产品。虽然,正大无法持续保持“高质量”的优势,不过它却不愿放弃“高利润”,同等质量的饲料,正大的往往比对手的多贵50元/吨,如果再加上总经销150元/吨的批发利润,那么正大饲料的零售价比对手的将近贵200元/吨。竞争力何在?可想而知!